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校决策参考2017年第4期(总第13期)

[复制链接]

66

主题

78

帖子

34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4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17 10:27: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点击蓝字“西华师范大学发规目督办”即可轻松关注!
本期关注
1. 上海高校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举措
2.调整校院关系 推进学院治理现代化
3. 2017年软科公布“中国最好大学排名”500强
4. 教育部:严格执行“30个不得”高校招生工作禁令
聚焦一流
上海高校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举措      1.上海市层面的相关政策与举措。
    (1)启动高原高峰学科建设计划,率先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2016年,出台了《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管理办法》。根据学科现状和建设目标,提出建设路径、投入总量和结构需求。教育、财政部门邀请国内外同行专家逐一进行合理性论证。以三年为一个投入周期,期间只监测不评价,只调增不调减支持对象。2015-2017年计划投入36亿元专项经费。突破点是体制机制改革。重点关注人才队伍建设,将50%左右的经费用于高端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和培养,在第三方科学评估的基础上鼓励高校全职引进高水平人才和整体引进高水平研究团队。同时,引导和支持高校抓紧形成促进学科建设的校内协同模式,以综合改革的思路破除学校体制机制的“天花板”。
    (2)开展部市共建部属高校计划与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计划,双管齐下推进“双一流”建设。首先,部市共建,率先支持在沪部属高校争创“双一流”。其次,实施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计划,推进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进程。
   2.高校层面的建设路径探索。
    (1)在沪部属院校(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三所高校对一流的认识及对标准的判断略有不同。交大以权威大学排行作为一流的标志。其2020年目标是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在权威全球大学排名中进入世界百强,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同济大学则将“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结合起来。华东师大则以打造一批一流学科为抓手,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①在发展战略方面。交大明确了转型发展战略。即当内部资源优势与外部机遇不相适应时,应主动转型,促进内部资源劣势向优势方面转化,增强捕获外部机遇的能力。同济大学的总体发展战略则被表述为:坚持把提升办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任务;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关键所在;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学校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把优化结构作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把强化特色作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点方向;坚持把制度完善作为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基本保障。华东师大则以编制《“十三五”学科建设方案》为抓手,坚持统筹发展、分类支持、学科主体、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院系、科研基地和学科三位一体,聚焦内涵建设和条件建设,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推进“双一流”建设进程。②在建设任务与内容方面。交大提出要全面完成学校综合改革,建成高峰凸现、大师汇聚、人才辈出、学术卓越、制度规范、文化先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世界一流大学。同济大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五大任务,即基本形成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基本形成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与研究体系;形成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与文化;基本形成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建成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可持续发展校园。华东师大将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一流师资队伍计划、科研原创提升计划、国际交流合作计划、优秀文化传承计划列为内涵建设五大任务。③在发展路径及重大举措方面。交大建立了学科分类方案,并在规划的基础上实施动态跟踪评价,确定分类投入标准,建立和完善了投入机制和管理机制。同济大学则从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一流人才培养、一流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一流国际化办学五个方面体现一流大学建设的重大举措,而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则作为重要的战略支持因素。华东师大的“双一流”建设路径有4个亮点,一是优化学科布局,分层次构建学科体系。二是以一级学科为基本建设单元,统筹学科-院系-基地一体化建设。三是严格学科规划评审,实行院系学术组织、校外同行专家、校级学术机构三级评审。四是进行大部制改革,组建教育学部、经管学部、书院制、规划部的组建等。
    (2)地方高水平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综合性大学(上海大学)的总体定位被描述为:一是上海的大学,支撑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二是中国的大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三是突出上海的城市特色;四是学科定位主动对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五大特色学科,带动相关学科协同发展;五是平衡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合作,凸显真正的国际化而不是美国化。新型特色高校(上海科技大学)则是上海市与中科联合重点打造的新型大学,是高校办学模式的新探索。其发展路径极具参考价值:一是高起点聘任常任教授;提供优越启动条件;以学校为主评价教授(教授聘任不与任何人才项目挂钩等);注重教师长远发展(要求教师从事前沿性、战略性研究,教师考核中关注“质”而非“量”,教师收入不直接与科研项目挂钩等)。二是基于“通”“专”“新”的培养特色,施行“书院+学院”的协同培养体制,探索以加强通识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创新创业课程、强化专业基础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实践和国际化环节,打造一流培养体系。三是科教融合的发展道路以及别具一格的学院和专业设置。四是以具有决策权的校务委员会、教授委员会以及精简的行政管理架构为核心的治理结构。行业特色院校(华东政法大学)创建“双一流”的基本思路是瞄准世界一流,确定了“法科一流、多科融合,特色鲜明、创新发展,推动法治文明进步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愿景,并明确了达成愿景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分别以2020年、2030年和本世纪中叶为时间节点,确定了重点建设学科的水平性目标。设计了涵盖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国际化、重大合作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举措(6大工程,22项计划),支撑战略目标的实现。
           (摘编自2017年03/04期《中国高等教育》)
  院系治理
调整校院关系 推进学院治理现代化
      1.二级院校治理的政策分析。当前我国院系治理问题存在着“三多和三少”的现象。在国家的政策文件中,对大学治理领导体制、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政策划定多,而对大学院/系的领导体制,治理结构及运行机制的政策规定少;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关于大学治理的研究多,而关于院系治理研究得少;在大学内部,对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及完善大学的治理结构的关注多,而对完善院系领导体制及治理结构的关注少。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过程中,普遍关怀的是学校层面治理结构及其运行,而对院/系层面上的治理和实际举动的关心不够。
    2.二级学院治理的理论探讨。鲁东大学党委书记毕宪顺教授指出,行政职员远离学术组织、撤消行政级别不是解决行政化的基本对策。依法治校与教授治学协同推进、相向而行,才是去行政化的可行路径。南京师范大学胡建华教授指出,学院要回归学术共同体,树立咨询型或决策型共治的制度框架。大连理工大学姜华教授认为,二级学院院长普遍存在学术角色和行政角色的冲突。南京师范大学郭书剑、王建华认为在协调“校院关联”的基本上,重点要进行教师聘请、院长选拔和财务制度等改革,以优化一流学科建设的制度环境。
    3.二级学院治理的实践反思。安徽工业大学校长李家新教授谈到,要完善管理重心下移,要在观点转变上见真章,在合理分权上下工夫,在学术治理上做文章,在信息保障上见功效,在目标管理上出结果。上海交通大学杨颉研究员基于本校实践,分享了推进“院为实体”改革的基本思路:综合预算,建立校院两级成本核算体系,推进财权和事权的同步下移,建立本钱分摊规矩与机制;责权清单,列出学校层面、学院层面在资源权和事权的调配以及人的权责要点;简化决策,形陈规范的专项工作决策体系与议事程序;协议受权,变“特事特办”为制度规范,固化现有改革成果,学院的责权予以明白,校院的工作协同予以贯通,校部的支撑服务予以落地。
(摘编自2017年第1期《中国高教研究》)
  院系治理改革的路径选择及其系统化策略
      我国高校的院系治理改革面临学院数量较多与权力较小两个方面的挑战。从院系学科跨度与管理权限两个维度来看,扩大院系管理权限是我国高校进行院系治理机构改革的普遍做法,也存在继续调整至宽型院系组织结构的可能。
    1.从结构与功能相互关系的视角看待院系治理改革的必要性。从组织结构角度来看,学院数量较多与我国高校的院系设置基准密切相关。院系的学科容量或学科跨度越大,院系的数量自然就会减少。但是相近相关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发展的需要,并不能自然而然促成院系组织结构的重新调整。即便采用行政干预的手段进行院系整合,院系之间的功能定位与权力配置如果不进行相应的调整,学系升格为学院以及由此造成的学院数量膨胀问题还是不可避免。从功能上来,根据《关于对普通高等学校机构设置的意见(试行稿)》文件要求,我国高校本身就缺少办学自主权和内部管理体制的惯性等因素,即使是我国高校普遍设立里面学院并且在学院之下普遍设立了学系组织的情况下,绝大数高校只要采用的是“校院系三级建制、校院两级管理”,甚至于两级管理还存在较大差距。
    2.推进院系治理结构改革的路径选择。一是只调整校院系之间的权力结构,致力于扩大院系办学自主权;二是在调整校院系权力结构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窄型院系组织结构向宽型院系组织结构;三是将窄型院系组织结构调整为宽型院系组织结构,并以院系组织结构调整为前提和契机,优化校院系权力结构。
    3.新型院系治理结构的系统化策略。一是要把功能摆在院系治理结构调整更为优先的位置。院系治理结构改革应以是否有利于发挥院系的功能为基本准则。在顶层设计院系治理结构改革路径及方案时,就要明确改革的目标指向,也要基于功能的尺度,去检验院系治理结构改革的成果,并进行必要的在调整。二是不能简单地判定一种新型院系治理结构运行的效果。新型院系治理结构运转失灵,可能是高校的机制体制环境较差,也可能是还未建立起与新型院系治理结构相配套的内部运行模式与规范。具体而言可采取以下行动策略:1.双向适应策略。创建新型院系组织系统也不能过于迁就学校的传统观念、领导水平与现有体制机制,需要按照新型院系组织系统的基本特点与运行要求,积极地对所在学校进行情境改造。2.目标检视策略。创建新型院系组织系统,就是要进行一次院系治理的系统改革,改革后的院系组织应能承载更高的办学目标,需要用更卓越的办学绩效来证明和巩固其存在的价值。3.机制整合策略。学院对学系的整合,应以各个学系能够相对独立自主地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为前提,以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学科交叉与协同发展为宗旨。       4.模式维持策略。首先是学校层面应出台院系组织管理条例,明确规定院系的基本使命、设置基准、职责权限、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其次是院系也需要依托有关治理主体与通过民主协商程序,对自主管理的事项、自主设立的机构、自主开展的业务、自主支配的经费等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切实避免各种人为、人治因素对新型院系组织系统的侵袭。
(摘编自2017年第1期《中国高教研究》)
  高教动态
2017年软科公布“中国最好大学排名”500强
    据了解,该排名的评价体系采用了最大程度体现大学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例如新生高考成绩、毕业生就业率、论文数量与质量等,并公开各项指标的统计方法和数据来源,因此排名结果客观反映大学的竞争性地位。
    1.2017“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前10名
    2.中国最好大学排名评价体系。上海交大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念才教授认为,“与大多数排名相比的一个优势,在于公布了排名的原始数据,使得排名完全透明,主动接受外界检验。”
   3.四川省22所高校入围前500强学校。
1776人进入“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或引发新一轮“精准挖人”大战?
      2016年爱思唯尔发布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进入这一榜单的共1776名,分布在38个学科,涉及科研院校单位227所。中科院以279人入选的“业绩”居于榜首,清华大学入选112人,北京大学入选90人。
    1.排除人为因素的纯计量统计结果。除了中科院、清华、北大“三巨头”,拥有高被引学者数量比较多的院校还有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在非985高校中,苏州大学表现抢眼,有15位高被引学者,超过了不少传统985高校。因此,这一排行榜的真正看点在于:撇去了各种人才的“帽子”和“光环”,仅统计一名科学家在其学科内的论文被引用次数,被引次数越高,越证明其研究价值和学术影响力。
     2.既起到“精准识别”作用,也受到一些限制。由于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在统计时,只计入了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光是这一条就有“挤水分”的保证。也就是说,能够进入榜单的都是长期在学术领域持续辛勤耕耘并有学术成果获得同行认可、重视的学者。
     3.任何榜单都只具有特定参考价值,如何适度使用成为问题。在科睿唯安发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作者)名单”。2016年上榜的中国高被引科学家只有196位学者。科睿唯安是依据ESI,按照21个学科领域进行被收入论文的统计。排名在前1%的论文为该学科领域的高被引论文,其作者入选该学科领域高被引作者。爱思唯尔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学科门类
拓展到38个,能够将更多不同学科研究者的学术成就公允地呈现出来。但是,任何的排行榜、指标都只具有特定的参考价值,如何适度使用它们正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
     (摘编自2017年02月28日《文汇教育》官微)

  政策前沿
教育部:严格执行“30个不得”高校招生工作禁令
      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做好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重点任务。
    《通知》提出,要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上海市、浙江省要细化完善录取方案,强化录取平台的测试和模拟演练。其他省份要指导所属高校积极配合做好在上海市、浙江省的招生计划安排、招录政策衔接等工作。部属高校要带头配合、支持做好试点省份的录取工作。有关高校要将录取优惠方案调整为最低录取控制参考线上增加一定分值,达到要求的考生予以录取。
    《通知》指出,要推进分类招考成为高职院校招生主渠道,各地要突出“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形成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评价选拔模式。进一步完善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测试和面向中职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测试办法。
    《通知》要求,要改进投档录取方式。合并本科批次的有关省份,要根据本地实际,合理划定特殊类型招生最低录取文化课分数线,不得低于合并批次前的相应要求。
     《通知》强调,要强化招生信息公开和监管。自主招生、保送生、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类型招生以及中央部属高校综合评价录取的资格考生信息和录取要求须及时上传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进行公示,未经公示的考生不得录取。
(摘编自中国教育部官网)

  四川本科录取率偏低怎么办?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现场回应四川团代表
      1.加大对四川义务教育的倾斜支持。陈宝生表示,去年教育部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等10多个计划、举措等,支持四川198亿元,这在中西部居于前列。
    2.招生计划继续向四川倾斜。陈宝生向代表们介绍了教育部近年来推出的三项政策。一是布局调整。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倾斜,7年时间,中西部多招收27万人。27万人是什么概念?如果按照一所大学一年新生招生2000人计算,这相当于在中西部建了100所大学。二是结构调整。主要是部属高校和东部一些重点学校在中西部、农村和贫困家庭重点招生。2016年农村籍中西部贫困家庭学生,占据招生额近60%,四川也是重点支持的省份。三是对自主招生进行规范,综合治理,从而保障前两项的政策支持。
    3.“双一流”建设不搞“终身制”。陈宝生说,“双一流”建设思路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不搞“终身制”,也不搞靠几个指标来评估,而是借助第三方和专家进行评比,最后服务于国家战略。不管是部属院校还是地方院校,只要专家评比过关,具备条件就可以进。但这是动态的,不是固化的,不搞“终身制”。我们将按照这样的条件和评选程序,支持四川高等教育发展,支持四川“双一流”高校建设。
(摘编自四川省教育厅官微)

      期待您对发展规划与目标管理督查办公室的工作和《高校决策参考》的编印提出宝贵建议。
    邮箱:fgmdb@cwnu.edu.cn;电话:0817-25681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7-8 02:59 , Processed in 1.92234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