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DPU发布 | 大连工业大学2015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复制链接]

72

主题

93

帖子

41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1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17 10:27: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引言大连工业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4所轻工业院校之一。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大连轻工业学院更名为大连工业大学。半个多世纪来,学校逐渐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艺、文、管、经六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以培养轻工、纺织、食品、艺术等专业人才为办学特色的高等学府。
学校设有15个学院(部),50个普通本科专业、2个国际合作办学专业,其中1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7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辽宁省特色专业,4个辽宁省优势特色专业,4个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个辽宁省重点支持专业,2个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10个辽宁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7个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辽宁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学校重视人才培养质量。2016年,获批辽宁省第二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2011年,获批成为教育部“卓越计划”第二批试点实施学校,2014年,获批成为教育部“卓越农林”首批试点实施学校,建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是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辽宁省重点建设的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承担国家、省级教学改革立项18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4项,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近40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其中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1门,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省级精品教材奖9部,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11部,省级“十二五”规划教材29部。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
学校在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6年学校被确定为首批“辽宁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近年来,学生在全国“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全国网络商务创新大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等大型赛事中取得多项优异成绩。

1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1 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各项方针政策情况
学校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客观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2015年,校党委1号文件印发《大连工业大学2016 级本科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正式启动2016级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秉承学校“博学精思,笃行致新”的校训精神,遵循新时期“以人为本、强化内涵、彰显特色、开拓致新”的办学理念,深入落实《大连工业大学关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要求,坚持质量立校、特色亮校和国际化名校战略,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提高培养方案的弹性、灵活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深化课程及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强化专业内涵建设,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构建具有工大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2015 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及《辽宁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制定《大连工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推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学校积极贯彻《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及《辽宁省教育厅关于支持有关高校和专业启动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将转型发展作为学校“十三五”的重点工作并研讨制定学校转型发展实施方案。

1.2 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及服务面向
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化专业特色和竞争优势,完善培养方案,优化专业结构;进一步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质量工程”建设;更新管理理念,完善质量标准、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辽宁,面向全国。

1.3 本科专业设置及结构调整情况
1.3.1 本科专业设置
学校共设50个普通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艺术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6个学科门类,其中工学26个、理学2个、艺术学13个、文学3个、管理学5个、经济学1个(见表1)。

【注】1. 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工商管理2个专业可授予第二学士学位,修业年限为两年。2. 标注“*”专业为2015年未招生专业。

1.3.2 专业结构调整
2015 年,学校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对于2014 年未招生的印刷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文化产业管理、电子商务、工艺美术专业,继续停止招生,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及专业实际情况,从2015 年起,对材料化学专业停止招生,并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位授予门类由艺术学调整为工学。

1.4 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
2015年,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7298人,其中本科生15689人,(包括专升本265人,中职升本607人),研究生1609人,本科生人数占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的比例为90.7%。全校各类学生在校人数分布情况见表2。



1.5 本科生源质量
2015年我校46个本科专业(材料化学专业停招)面向29个省(市、自治区)(除香港、澳门、台湾、海南、西藏暂无招生计划)招生3578人,新生报到率为98%,专业一志愿录取率为69.9%,院校一志愿录取率为97.7%。
今年我校生源质量大幅度提升,其中艺术类专业外语、专业课和综合分数明显提高,表演专业全国排名前10的考生共有6名考生考入我校,生源质量为近年最好水平;普通类共有18个省份(批次)超过省控线50-110分,其中黑龙江一批本科高出省重点线56分,另外辽宁省二批本科文、理科首次投档线分别超过省控线45分和46分,创历史新高。

2师资与教学条件
2.1 师资队伍
2.1.1 师资基本情况
学校重视内涵建设,把师资队伍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为提高教学与科研质量,通过引进和培养等各种措施,打造出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截至2015 年,学校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者2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得者1人,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主要完成人1人,“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8人,辽宁省高校"攀登学者"2人,省“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百人”层次1人,省级教学名师13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20人,“千人”层次26人,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辽宁省领军人才1人,辽宁省优秀专家3人,辽宁省特聘教授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高校创新团队9个。
2015 年专任教师总量稳步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截止2015年12月我校共有专兼职教师1021人(含专职外籍教师21 人),生师比为18.3:1,满足了本科教学需要。师资队伍具体结构情况如下:
职称结构。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521人,占总数人的51%,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271人,占总人数的26.5%,副高级职称250人,占总人数的24.5%。
学历结构。学校注重教师队伍水平提高。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积极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教师队伍学历结构日趋完善。全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918人,占89.9%,其中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教师345人,占33.8%,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教师573人,占56.1%。
年龄结构。学校注重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专任教师中,年龄在35岁(含)以下380人,36岁至50岁531人,50岁以上110人,分别占教师总数的37.2%、52%和10.8%。中青年教师构成了教师队伍的主体,他们基础扎实、年富力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1.2 本科生主讲教师及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学校现有本科生主讲教师 778人,其中教授148人,教师教学过程规范,教学水平高,科研促进教学明显。
2015年,我校共开设各类课程4784门次(1578门),其中教授开设课程938门次,教授讲授的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为19.6%,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为94.6%。
2.1.3 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1)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投入专项资金,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2015年我校成功引进各类人才7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历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高层次人才39人。
(2)调整教学工作委员会,充分发挥“教授治学”作用。2015年,学校根据本科教学工作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调整本科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同时在其原下设的专业、课程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新增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业发展指导委员会,并明确其工作职责及任务,更加全面、系统地为本科教学工作提供宏观指导、理论研究及政策咨询。
(3)组建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学校开展了2015年度校级教学团队评选及建设工作,经过教学单位申报、专家评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议,共确定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汉语文学、空间环境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服装学院基础平台课程、机电创新创业教育、全程全景全网创新创业教育、工大创业教育、艺术与科技共8 个教学团队,同时确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数字一体化服装设计、电类基础课程、体育教学共4个教学团队为培育项目。
(4)开展教学名师评选,促进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2015年,我校纺织与材料工程学院郭静教授、生物学院张春枝教授荣获第十一届辽宁省教学名师奖,服装学院潘力教授获得“纺织之光”奖教金。同时,学校启动了第二届教学名师奖评选工作,经严格考核、评选,最终,于庆峰、肖芃、夏英、郭静、阎慧臻共五名教师获得校教学名师奖。
(5)学校注重加强对教师的学历和业务能力的提升和培养。鼓励青年教师进行学历学位进修,提高在职教师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2015 年学校累计派出攻读博士、博士后20余人; 2015年共有14人申请到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或到国外高水平院校进行访学,较比往年人数有大幅度提升。2015年,学校共组织教师参加6次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集中培训,选派60位教师外出学习,同时,开通30门网络在线课程,可供全校教师观摩学习,既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又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全年组织教学名师观摩课11次,开展教研活动观摩18次,其他课程观摩17次,观摩教师达200余人次,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鼓励教师走进企业深入生产一线,理论联系实际,提升业务能力水平;为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2015年学校共派出34位教师参加辽宁省教育厅组织的10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学大赛。在2015年辽宁省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中,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李旭获得二等奖;在辽宁省教育软件大赛中,学校共斩获14项奖项,并获得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学校重视对青年教师培养,通过开展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为青年教师切磋教法、交流教学经验搭建了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2015年学校举办了第七届“新星杯”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参赛教师50余人。
(6)学校鼓励广大教师以教研室为单位广泛开展教学研究,并组织开展2014~2015学年先进教研活动的评选工作,评选出纺织教研室、大学英语第二教研室、环境工程教研室、汉语国际教育教研室、高分子材料教研室、基础教学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研室、艺术与科技教研室共8个“先进教研活动”教研室。

2.2 教学经费投入
依据“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战略部署,学校预算除刚性支出外,首先会向教学、科研倾斜。通过安排教学改革、实践创新教学、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校级专项,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学校加强经费二级管理和预算执行率,保证按时足额地使用教学经费,发挥资金效益。
2015年,学校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860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4555万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161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647元。

2.3 教学用房
截至2015年底,学校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58725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9.18平方米;学校实验室面积82876平方米,生均实验室面积4.8平方米。
学校始终把改善教学条件放在学校办学的重要位置。现有教室212间,座位18669个。其中多媒体教室152间、语音室19间、标准化机房19间。学校在教室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提高教室使用效率,加强教学条件硬件建设,为师生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各类功能教室已能够较好地满足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2015年暑假期间,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对教室和教学设备进行改造,新建多媒体教室9间。

2.4 图书
学校重视图书馆建设及图书资料的收集。图书馆坚持科学的文献资源建设原则,在保证纸质文献购买和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加强电子出版物和网上资源的收集与整合利用。
图书馆馆舍面积近1.4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661241万册,各二级学院资料室藏书共计40331册,轻工总会赠送期刊合订本5162册,合计706734万册。生均图书26.78册/人。现有电子资源数据库21个,其中外文数据库7个,中文数据库12个。自建数据库2个。中外文电子图书952632种,电子期刊32620种,中文博、硕学位论文3731012万篇,建立本地资源镜像数据量14.3TB。
2015年新购纸质图书51686册。购进电子资源数据库12个。其中外文数据库6个,中文数据库6个。自建数据库2个。购买电子图书6.5万册 。
全年各阅览室接待读者18704人次,图书借阅78456册次。
参加CALIS 馆际互借,解决了图书资源不均衡和数量不足的问题。

2.5 仪器设备
学校现有固定资产13.4 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近2.75 亿元。获批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10 项,获得专项资金2000 万元,这些资金的投入极大地改善了实验室的教学条件。
截至2015 年底,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8715 件,设备值27561 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5247 元,现有20 万以上大型设备255 件,价值11820 万元,2015 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816 台/件,设备值3934 万元,2015 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为14%。设备完好率100%,实验开出率100%。

2.6 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学校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目前已建成了以万兆为骨干、千兆到桌面、整网三核心出口冗余备份的校园网络系统。学生公寓网络接入覆盖率达100%;完成了整个校园网全部核心交换设备的升级换代,为新一代的网络建设奠定基础;建设了全校的VPN 外网访问系统;拓展出口达到1G;引进企业资金重新建设了校园一卡通系统,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并建设了覆盖全校所有学生公寓的门禁系统,学校的大门门禁和车禁系统;建设完善了学校的高清制作系统,建设了摇臂、航拍等多视角拍摄的能力,可制作高清品质的精品课程视频及教学视频共享资源;建设完善了办公应用自动化OA 系统、教务选课系统和科研统计系统等;提供邮件、论坛、网络课堂、新闻、FTP、OA、VPN、云盘等多种网络服务,并拥有教学、科研、管理等多类信息化资源,为教育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为提高泛雅网络教学平台运行速度,更好的为广大师生服务,泛雅网络教学平台于2015年完成数据库迁移工作。目前,有51门课程基本完成建设,上万余人次学生加入平台,在网上进行查阅资料、完成作业等学习活动。
2015年学校继续与超星尔雅公司合作,构建通选课网络学习平台和12门网络通选课,选课学生共计2994人次,在此基础上又先后引进智慧树共享课程和辽宁省跨校修读学分在线课程,开通10门智慧树共享课程,选课学生共计1231人次,跨校修读学分项目作为建课方的课程共有3门,使用方的课程共有4门,选课学生共计153人。

3教学建设与改革
3.1 专业建设
学校逐级培育打造特色专业,重点鼓励和支持优势专业建设。2015年,食品科学与工程、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获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优势特色专业”。学校评选了校级特色专业,最终,生物技术、环境设计、日语获批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获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
学校严格监控特色专业建设情况,对轻化工程、纺织工程、机械工程和人力资源管理四个2012年的校级特色专业,进行了中期检查工作。
学校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科学制定培养方案,强化保障措施,稳步推进了“卓越计划”的实施,2015年共有61名“卓越计划”专业学生顺利毕业。


3.2 培养方案特点
学校每四年修订一次本科培养方案,2015级学生培养方案沿袭2012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未进行大规模调整,故特点也相同。2015年,学校个别专业进行了培养方案的调整,其中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位授予由艺术学调整为工学,该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调整,增加了大学物理、工程制图、电工与电子技术等课程,使课程设置能够满足工科人才培养需求。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调整培养方案,增加企业授课课程,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生物学院根据辽宁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专家反馈意见,针对培养方案存在缺少创新实践环节,某些专业课程开设不合理等情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生物学院成立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五个专业基础课教学组,对专业课程学时及开课学期进行了一定修改,学院对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及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三个专业进行的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调整。

3.3 课程建设
全年开设课程4784门次(1578门),其中开设通识选修课197门次(96门),共有21617人次选修。6班型以上课程544门次,占比11.4%,单班讲授课程1554门次,占比32.5%。
3.3.1 积极组织省级精品课程申报工作
学校积极组织2015年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工作,共推荐六门课程,其中《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绘图与CAD》、《国际商务单证实务》列入2015年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课程。第三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建设课程《机电系统设计》获批经费支持。《服饰艺术与流行》获辽宁省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优秀课三等奖。
3.3.2 扎实做好基础课程改革中期检查工作
为确保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学校对2014年立项的9门基础改革课程进行中期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课程改革进展(含考试方法改革进展)、任务完成情况、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学生对课程改革效果反馈情况、后期改革工作计划等几方面。四组基础课程改革专家组,共十二名专家,对照各课程改革项目预期成果,经材料初审和现场问答,对各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3.3.3 继续做好通识教育选修核心课程建设工作
为进一步丰富通识教育选修核心课程门数,学校开展第四批通识教育选修核心课程遴选工作,并通过教学单位推荐等方式,加强创新与拓展实践类课程申报。最终,《体验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美术鉴赏》、《中国礼仪文化》、《批判性思维》、《现代营销模拟实训》共5门获批第四批通识教育选修核心课程立项。截至2015年,学校共13门课程获批通识教育选修核心课程立项,立项课程涉及历史与文化、哲学与社会、语言与文学、艺术与审美、科学与文明、创新与拓展实践六大模块,立项课程的设置,有助于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全面推进文化素质教育。

3.4 实践教学
3.4.1 实验教学
全校共开设实验课程327门,实验项目1535个,人时数为1497721,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达到89%。
3.4.2 毕业设计(论文)
为培养学生诚信为学的学风,增强学生的学术能力,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做到严把关、严要求,学校于2015年引进大雅平台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要求每位学生在毕业答辩前进行两次检测,如最终检测结果超过30%,则不允许参与毕业答辩。实行指导教师不端检测责任制,对检测通过、允许参加答辩的论文,要求指导教师在检测报告上签字确认,由答辩小组成员审查后方可进行答辩。此外,教务处还对于毕业答辩通过的学生设计(论文)进行抽检,凡检测结果超过30%者,做延期毕业处理。
3.4.3 实践教学建设
2015年度我校“大连工业大学-娃哈哈集团辽宁分公司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获批为辽宁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电子信息与通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服装设计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艺术与科技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项目。
2015年度学校新签订大连合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沃迪自动化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4个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已达到近370个,形成了多种校企合作模式。
为了保证校内外实习实训质量,学校对实习实训课程进行现场检查和材料抽检,并将检查结果反馈学院。
3.4.4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通过设置必修、选修多层次的创新创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拓展学分要求,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个人优势,自主选择,个性化发展。
学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启航工程》、《批判性思维》、《大学生创业原理与实务》等创新创业课程,通过通识核心课程补充文、艺、管、工类学生知识结构。利用网络课程平台、跨校修读等模式,加大优质创新创业课程资源的引进力度。
2015年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9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0项,省级20项,校级250项。积极推动各学院开展创新创业竞赛,不断提高竞赛质量和水平,每个学院至少打造一项品牌赛事,全校共立项支持45项创新创业竞赛。2015年,学校荣获“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称号。
3.4.5 素质教育氛围浓郁
学校继续开展“博慧讲坛”文化素质教育讲座活动,共成功举办十二期博慧讲坛,李培根院士、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袁岳董事长、国防大学李莉教授等十二名来自名校、社会的知名学者、成功人士为全校7000 余名师生做了涉及历史文化、社会人生、文学艺术、军事等方面的精彩讲座,深受全校师生热评并得到了社会各界媒体的关注。

3.5 教学改革
3.5.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
为使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根据因材施教、优材优教的人才培养理念,2015年学校继续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其中因材施教班3个(轻化类、机械类、材料类),创新实验班2个(机械学院、信息学院),综合改革试点班1个(服装学院)。
3.5.2 校级教改立项项目参与面逐步扩大
2014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总体申报限额提升至140项,比上批提高36%。经过各教学单位初审、专家组评审,本次共确定2014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07项,比2012年度立项数额提高32%,其中重点项目14项,一般项目62项,支持项目31 项,青年教师专项49项,占总立项数额的46%。
3.5.3 精心培育教学成果,助力教学成果奖评选
在校级教学成果培育立项的基础上,2015年学校开展了四年一次的校级教学成果奖推荐工作。经教学单位推荐、材料匿名评审、校内外资深专家现场答辩评审,共确定2015年校级教学成果奖36项,其中一等奖11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0项。本次成果奖推荐项目涉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的内容,多角度汇聚了近年来学校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的成就。
3.5.4 设立实践教学年,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2015年,学校把实践教学作为本科教学的工作主题,出台《大连工业大学关于提高本科实践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更加全面、系统、深入地推进实践教学工作。强化实验教学检查保证正常教学秩序、进行实验室改造和实验设备更新以改善基础实验室的教学条件、引进虚拟仿真实验资源,搭建基础化学、纺织、高分子材料、食品、机械等20个虚拟仿真实验平台。通过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重点课程建设立项、教改立项推进虚拟仿真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改革与创新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育人质量。

4质量保障体系

4.1 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学校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根本,突出本科教学中心地位。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履行职责,率先垂范,切实深入教学一线、深入课堂、深入师生,确保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促进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稳步提高。
学校领导始终将教育教学列入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坚持每年的第一次党委常委会和党委1号文件均为本科教学工作相关内容,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重点研究本科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等重大议题。2015年,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研究涉及本科教学相关工作的议题共19项,重点涉及学校转型发展、产教融合、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迎评准备情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教学基础条件建设、教学经费投入等教学各方面工作。
此外,校领导班子还以年度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专题工作部署会、重点工作推进会等多种形式,既有全局安排,又有重点部署,持续深入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人才培养作为提高质量的首要工作,把内涵发展作为提高质量的核心要求,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提高质量的根本出路,不断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

4.2 制度建设

学校为充分发挥“教授治学”的积极作用,推动本科教学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制定了《大连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委员会条例》;为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与研究,确保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学校修订了《大连工业大学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学校将2015年定为实践教学年,并出台《大连工业大学关于提高本科实践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
为规范教学管理,学校重新修订了《大连工业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和《大连工业大学普通本科生转学管理办法》。为加强质量监控,积极推进审核评估工作,学校还新制定了《大连工业大学关于选聘专职教学督导员的暂行规定》。

4.3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4.3.1 以“质量”为核心,确保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施
坚持教学秩序检查常态化、规范化。为全面掌握教学动态,学校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教学秩序检查,其中集中检查2107课次,及时地了解和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为巩固良好的教风、学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各级督导认真履行“教学督导制度”,无论是专职督导还是兼职督导都能坚持听课制度,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测评。2015年,校专职督导员听课1922次,兼职督导员听课252次,教学督导成在完成听课任务的同时,还担当教学大赛的评委、进行各类教学建设改革项目的评审等。
坚持教学专项评价工作制度。本年度学校继续开展专项评价工作,避免了集中突击式检查的弊端,加强后期整改工作。共组织人员参与63次座谈会,学院开展优秀教师的教学观摩活动24次。
学校各级领导能够严格执行领导听课制度。本年度校领导听课40次,教务处领导听课68次,其他各级领导均能按规定完成听课任务,学校每学期均在校园网主页上对领导听课情况进行公示。
4.3.2 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开展各类评估与评价
为充分发挥教学单位教学管理的主动性,学校继续开展院级教学工作评价工作。2014-2015年度,共评出6个“教学管理奖”(其中理工组4个、文管艺组1个、学部组1个),6个“质量工程奖”。
4.3.3 以“审核评估”为契机,健全学校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完善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公示制度。完成 2014年度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撰写与公示工作、完成2014 年度全国高等学校实验室信息统计工作。
学校发文成立23人的审核评估自评专家组并积极开展工作。根据审核评估进程安排,2015年学校审核评估处于“摸底梳理”阶段,相关单位及部门依据审核项目、要素及要点,彻底摸排,并提交“摸底情况报告”,找准问题,并为“规划建设阶段”的工作设定目标,明确方向,夯实基础。学校的审核评估网站正式开通,继续编制审核评估简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对审核评估的学习与进一步理解。

4.4 工程教育认证
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11年首次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5年,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家组再次对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进行了现场考查,专家组对该专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专业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教学、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互相促进,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4.5 国际评估
国际教育学院以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合作项目为平台,引进南安普顿大学教学监督和检查方式,定期对项目进行内审。同时,每学年接受QAA(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的教学外审,确保办学的规范和质量。内审包括来自南安普顿大学校级领导带领的检查团的监督与检查,以及英方项目负责人的定期来访检查。2015年,南安普顿大学副校长Alex Neill来访1次,英方项目负责人南安普顿大学商法艺学部副部长Stephen Mortimer和温彻斯特艺术学院院长Ed D’Souza到访3次对项目运行进行内审,期间分别听取双方人员的汇报,与师生分别座谈,检查教学环境与设施,走访课堂,对学生作品、作业的审阅,并根据检查结果提出具体的建议和要求。2015年,QAA外审官来访4次对项目进行外审。QAA外审包括审阅教学资料、考察课堂教学、与师生座谈,并就项目整体建设、教学及质量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交流。外审后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关注相应整改措施的实施。

5学生学习效果
学校全面调动在校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年68人次发表论文,27人次申请专利。
教务处重点支持了45项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并给予相应经费支持。2015年,我校学生参赛人数达到10000余人次,所涉及的指导教师900余人次。
2015年共有1283组次学生获奖,涉及得奖学生2600余人次,获国家级奖项300项,省级227项,校级756项。除计算机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等“老牌”竞赛中斩获颇丰外,在国家教育部、辽宁省教育厅主办的各项竞赛中,我校参赛作品更是捷报频传。在辽宁省教育厅举办的大学生互联网+大赛中,我校学子不负众望,一举折桂,捧回金奖。2015年市场调查分析大赛中,我校代表队奋力拼杀,最终成为奖项大赢家,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被我校收入囊中,比赛成绩在辽宁省内首屈一指。此外,在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大赛、辽宁省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中,我校代表队均有上佳表现,取得我校参加此项竞赛以来最好成绩。
我校开展2015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作品展,主要向全校师生展示了我校组织开展的创新创业竞赛获奖的优秀作品以及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优秀作品。同时,学校还组织师生参加辽宁省第二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我校的论文“Environmental Impacts Research for Scroll Compressor Based on Life Cycle Assessment”入选大学生学术年会,“会呼吸的壁纸—硅藻土制备功能壁纸的研发”、“利用工业废渣制备铬/铁复合金星玻璃”、“时尚男装夹克衫与功能创新设计研究”3个项目入选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展。

5.1 学生学习满意度
5.1.1 在校生学习满意度
2015年,学校面向在校生就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开展了学习满意度问卷调查工作,内容包括教学质量、教学管理、课程设置等九个方面,此次调查工作共有4104名学生填写了《本科大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表》。调查结果显示:94.7%学生对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满意;93.3%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满意;92.8%学生对课程设置满意;93.0%学生对学校思政工作满意;94.3%学生对学风、考风满意;93.8%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感到满意;86.1%学生对学校生活条件满意;91.1%学生对学习条件满意;92.4%学生对学校体育设施满意。可以看出,学生对在校学习满意情况良好。
学校2015 年6月和12月份开展了学生评教工作,结果显示,3342门次的理论课程测评优秀率为92.9%。
5.1.2 毕业生学习满意度
学校开展了2015届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培养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工作,并组织和发动各学院通过走访、邮件、电话、邮寄等方式联络毕业生进行调查。据统计,共发出《大连工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培养质量调查问卷》824份,收回有效调查表798 份(占毕业生总数的21.32%)。
调查问卷显示:98%的受访毕业生对母校教学质量总体评价满意;对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的理论功底和联系实际方面的满意率达到96%;对教学管理及校园文化表示认同率达到92%;93%的受访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积累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课堂理论学习及校内外实习、实训。
对学校课程设置的意见主要是:增加专业选修课及实践课时,多举办水平较高的专业学术报告及讲座;在专业教学中需要改进的方面有:增加实习和实践环节,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等。

5.2 毕业及就业情况
5.2.1 毕业生毕业情况
学位授予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学校在重视人才培养过程的同时,一直坚持学业标准,严把毕业关和学位授予关。2015年,全校共有3715人离校,其中毕业学生数为3707人,毕业率为99.8%;获得学士学位人数为3679人,学位授予率为99.2%。
5.2.2 毕业生就业情况
2015 届本科毕(结)业生共有3710人,就业数3465人,年度就业率为93.40%,位居辽宁省同类院校前列。轻纺、机械、信息、食品、艺术等专业办学特色鲜明,社会需求旺盛,就业质量好。
从就业行业分布看:就业人数最多的三个行业为:制造业(23.9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5.66%),批发和零售业(9.76%)。
从毕业生就业地域上看:辽宁省内就业占67.71%,省内就业去向主要分布在大连,沈阳,鞍山等,其中大连占49.34%、沈阳占6.71%;省外就业主要区域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区,其中北京、河北、广东、江苏、山东、山西、浙江等省份为我校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省份。
从就业单位性质看:到政府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参军部队、金融单位及其它事业单位就业的占毕业生总数8.4%,到国有企业就业占5.5%,到外资、民营等性质单位就业占76%。
5.2.3 攻读研究生情况
我校 2015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394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0.62%,其中考取中科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及大连理工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的毕业生比重有所增加。
5.2.4 毕业生的社会评价
我校始终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多年来,我校毕业生一直受到用人单位和实习实训基地的认可和好评。为进一步提升我校学生培养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学校设计《大连工业大学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并通过电话回访、实地走访、用人单位座谈等多种方式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本次共发放《大连工业大学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140余份,收回有效调查表120份。通过调查较好地了解了各用人单位对我校2015届毕业生的评价及满意度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毕业生在综合素质、思想素质、专业素质等方面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93%的受访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在分析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吃苦耐劳方面表现突出,并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调查结果说明了我校的教育教学扎实有效,对学生的培养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5.2.5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及成就
我校积极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方法,努力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构建大学生入伍征兵工作新机制,注重就业工作的内涵建设与质量建设。
2015届本科毕业生中,有辽宁省优秀毕业生83人,大连市优秀毕业生124人,大连工业大学优秀毕业生416人;自主创业3人;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研究生支教团”等各类基层项目就业16人;大学生入伍参军23人,在我省同类院校中均居前列。


6学校特色发展
6.1 高举“食品科学与工程”与“艺术设计”两面旗帜
要凭借轻工院校的专业背景和学科优势,首先巩固和提升自身优势特色,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集中优势资源建设海洋食品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食品学科综合改革试验区,轻工、纺织、设计学等重点学科;重点建设食品科学与工程、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等辽宁省优势特色专业;同时,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相关领域,积极培育机械、化工、材料、环境、照明、艺术与科技等学科专业,建设特色研究方向,与优势学科融合形成具有轻工特色的学科体系。

6.2 引进国际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我校国际化办学水平
我校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合作举办视觉传达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是辽宁省第一个与世界百强大学合作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是辽宁省首批艺术类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积极推进并深化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合作,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合作申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深度和层次上不断推进学校的国际化进程。

7需要进一步解决问题
7.1 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教师队伍整体结构不平衡,特别在学科、专业、人才队伍结构等方面的不平衡更为突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高水平领军型人才、学术带头人建设水平亟待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特别是工程实践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教师教学评价机制尚需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够,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氛围不浓,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改革,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仍需加强。

7.2 专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学校需紧密跟踪区域经济调整及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动态,完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突出办学优势,同时,进一步探索应用型人才机制,引导大部分专业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

7.3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需进一步深入
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融合还需加强,应坚持专业分类发展的原则,引导部分工科类、管理类、艺术类专业向创新创业型专业转型发展。

7.4 实验教学条件需继续改善,实验教学改革需进一步深化
通过规划建立工程训练中心,改善实验教学和工程训练条件,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实验室开放和资源共享。通过实验课程改革立项推动实验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创新。

结束语学校经过不断发展与历史积淀,形成“博学精思,笃行致新”的校训,遵循“以人为本、强化内涵、彰显特色、开拓致新”的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方面为国家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新的历史阶段,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辽宁区域经济发展。全面推进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努力把学校建设成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多科性大学,成为我国消费产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研发及学术交流中心。

来源 | 教务处
编辑 | 张珂嘉
更多内容
  • 年终特辑 | 初心不忘,如你所愿,这就是中国的2016
  • 科研水平 | 大连工业大学作为发起单位成立国家刺参和虾夷扇贝产业科技创新联盟
  • 教学成果 | 大连工业大学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表彰
  • 教学成果 | 大连工业大学在2016年辽宁省大数据技术创新大赛中取得丰硕成果
  • 爱心助学 | 大连工业大学召开2016年寒冬送暖暨优秀励志学子表彰会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7-8 05:49 , Processed in 1.84855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